舌尖下的中国|那些“沉迷”于饮料的乡村老人
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澎湃市政厅 Author 李艺泓
我的家乡位于赣南山区,村子仅有一千左右的人口,山清水秀,周边无工业。历史上,村民自种自养,瓜果蔬菜、鸡鸭鱼肉、酒水饮料,一大半都可以从自家田地或邻里之间获得,其余部分则通过六公里外的市集采购。这里是最普通也最典型的中国乡村,当然,也是我们潜意识中天然的健康饮食的洞天福地,然而,事实果真如此么?
2020冬天,家乡稻田收割,略显萧条(本文图片均为作者拍摄)
过去的四十多年间,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,物质生活得到了极大的改善,大量的外来食品涌入到这个小镇。当地人的饮食结构和食物来源,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。这其中有许多有意思的点,值得我们深思,比如随着大量工业化饮品的涌入,老人沉迷于其中无法自拔的现象越来越普遍。
以我家族的长辈良公为例。他八十来岁,高个,干瘦,精神头很好。平日里还时不时接点泥瓦匠的活,也乐于处理宗族姓氏之间的事务。往来应酬多,给他送各种吃喝的人不少。以往,他只喜欢好茶好酒,近两年却沉迷于一种叫“东鹏特饮”的功能饮料。
前段时间,听闻他生病,当我提着一些礼品去看他,走进他的房间时,我被眼前的一幕震撼了。
昏暗的房间,布满灰尘和杂物,一位老人躺在床上痛苦呻吟。床上床下,地上桌子上,开着的衣柜里,墙上挂着的塑料袋里,却有足足数百个饮料瓶。而在房间一个角落,还摞着四五箱未开封的。
良公的老伴有白内障,处于接近失明的状态,两口子关系不好,斗了一辈子,分灶台吃饭很久了。这回生病,良公主要是手疼,一阵阵的,不疼的时候,就自己照顾自己,手疼的时候,一杯都没得喝。
在和我聊天的半个小时里,他开了两瓶饮料来喝。我问他,怎么只喝这个,他说“这个东西好喝,我喜欢,喝有精神。”
我问,都是谁给买的?他说,有时候朋友送,儿子送,大多数时候是自己买的。
我又问,这一屋子的饮料瓶积累了多久?他说,快半年了,清理过一批,都放不下了,平时在家都懒得烧水喝,就喝这个,更加过瘾。
末了,他补了一句,“你看看我,把饮料当水食,我们村除了我,哪个有这条件?”
我看了看这间屋子,只能微微一笑。
无独有偶,村里另一个老人吉婆,则沉迷于饮用“鲜橙多”。吉婆七十多岁,老伴去世,儿子儿媳都出外打工,只剩自己带一个五岁的孙子。她平常种几亩地,带带孙子,身体还算康健。前几年,她儿子建了新房办了酒宴,留下几箱鲜橙多,她没有退给商家,就留着自己喝。
从此之后,老太太就迷上“鲜橙多”了,早晚各一瓶,有时候一天就三四瓶。发展到后来,她只喝鲜橙多不喝水。
一些亲戚朋友知道她这个习惯,就顺着老人家的心意,这个提一箱,那个提一箱,源源不断。几年下来,她的屋子里里外外都是饮料瓶子,有人劝她,这样喝身体会出问题。
她说,自己这辈子没享受过,好不容易能有点爱喝的,就是喝死,也管不了那么多。
后来,我有次偶然经过她家,拿起门口的瓶子一看,其实这个饮料并非正宗出品,真实的名字是“一鲜橙多”,商家巧妙地把“一”字隐藏了起来,包装设计也很类似,一般人不留心根本发现不了。
2020年夏天,我回乡听到邻居说,老太太生病住院了,不知道是否和饮用这个山寨饮料相关,但邻居说,“要喝不要命,香精调的东西,当水食,生病是迟早的”。
相比于,良公和吉婆两位老人对饮品的重度上瘾,也有许多村民特别依赖某种饮品,比如一位叫九秀的老人,开口闭口就是谁谁谁送了自己一箱“六个核桃”,说自己就喜欢这个饮料,很有营养,特别补,还要求自己孙儿孙女每天必须喝一罐,这样会变得聪明,学习好。实际上,这个“六个核桃”也是山寨的,真实名字是“十六个核桃”,老人家不识字,看着瓶子像,就一箱箱往家里提。
而我的一位亲戚,对牛奶的崇拜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。自从她在电视广告里听说,牛奶很有营养对身体好,而儿子又给她买了两箱,她就莫名其妙将牛奶当成“圣水”了,平常不舍得喝,一箱牛奶放几个月,只有感冒发烧、手疼脚疼、腰酸背痛时,才拿出来喝一盒,并且对外宣称,病痛消除的一切功劳都是牛奶的。
甚至在同左邻右舍拉家常时,她也总是把“多亏了牛奶”、“牛奶让人年轻,很养生”这样的话挂在嘴边,我们笑她,“牛奶是你的神仙水,是庵里斋公画的符,是灵丹妙药么?”我们笑我们的,她说她的,喝她的,年复一年没有变过。
2020年初夏,村里禾苗生长,小荷才露尖尖角。
其实,这样的案例有太多太多。一开始,我不太理解这些老人为何对这些饮品,如此上瘾且迷信,是口味问题?营养问题?功能问题?还是氛围问题?或者都有?
后来,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,我才逐渐明白,对于这一代人来说,经历过物质的极度匮乏,他们对饮品、食物以及健康的了解十分局限。而电视、新闻等铺天盖地的广告,周边人的舆论,各种奇怪的信息引导,都给老人一遍遍地洗脑,这些商品无孔不入地以各种方式进入老人的生活。
于是,这些饮品便逐渐成了健康、养生、含钙高、提神、止痛、治病、对骨头好、治老年痴呆症的代名词,也成了证明生活水平好了,有钱喝得起了,体现儿女孝心,老了享福,以及“喝这个比喝水更高级”等等的具体体现,甚至有点“凡尔赛”了。
与外来饮品相对应,我们客家传统的自制的水酒、谷烧、擂茶、草药茶等饮品,除了待客或逢年过节,以及一些特殊时刻,其在日常饮用中占的比例也就逐渐下降了。
对此,我充满极大的担忧,这些泛滥的饮品,尤其是山寨产品,其质量和功能真如其广告描述的那样么?谁能提醒这些老人?相关部门是否进行了有效的监管?
一斑窥豹,从沉迷于饮料的老人,我们看到了不同于想象的乡村食物环境,也许背后还存在更多的隐忧。如何保证乡村的食品安全?如何保护村民的健康?生态文明和乡村振兴,也许可以成为推动乡村可持续饮食发展的良好契机。
作者:李艺泓
"舌尖下的中国"专栏由中国绿发会良食基金策划及撰写,首发于澎湃新闻“市政厅”栏目。